摘要: 中國驛運制度源遠流長,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通信組織的國家之一。古老神奇的郵驛就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通信和交通形式,是穿越3000多年華夏大地上的中華文明的杰出創(chuàng)造。從此“驛”這一名稱,一直沿用到后代?! ◇A運制度被一些史學家稱為“國之血脈”。
中國驛運制度源遠流長,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通信組織的國家之一。古老神奇的郵驛就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通信和交通形式,是穿越3000多年華夏大地上的中華文明的杰出創(chuàng)造。
殷商時代,甲骨文里,已有馹的本字。史籍稱乘車曰馹曰傳,乘馬曰遽曰驛,步遞稱作郵。驛,本義是驛馬,后引申指我國古代傳運公文、人員、官物的郵政、交通工具或機構。后驛字通行,而馹字廢。殷商時代,驛運制度已開始萌芽。西周時,尚未出現(xiàn)“驛”這一名詞,但盡管如此,這種驛運制度雛形,對后世兩千多年的中國驛運制度,產生了深遠影響。秦漢時期,傳舍、傳置開始稱作驛。從此“驛”這一名稱,一直沿用到后代。
漢正式設有驛站,“驛馬三十里一置,卒皆赤幘絳韝云”。也有10里或50里置驛的。驛站是中國古代傳運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人員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、換馬的組織和場所。驛運制度,也稱郵驛制度,已有了比較嚴密的管理體系。驛站除了在政治和軍事上的重要作用外,也推動了社會生活中信息傳遞方式的進步,促進了民間交往活動的發(fā)展、經濟的流通和文化的融合。正如孔子曰:“德之流行,速于置郵而傳命。”除設有驛外,漢承秦制,也設有亭和郵。十里一亭,五里一郵。郵和亭是隸屬關系,郵是亭的下級。亭除了具有行政機構一般職能外,亭為治安兼驛傳組織,多設置于交通要道兼有管理交通、維護道路、傳遞公文、稽查來往行旅等職責。如漢長安灞橋設有“稽查亭”,檢查十分嚴格。大將李廣夜經灞橋亭,被霸陵尉喝住,不令夜行。
驛使公文傳遞,并非從早到晚不停地跑,而是每站換馬或人馬俱換,采用“接力跑”的辦法。驛馬頸下系有銅鈴,聽到銅鈴響聲,接班的驛騎就做好一切準備,接到公文,立即躍馬飛奔,分秒必爭,馬不停蹄。唐代詩人岑參《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》描繪:“一驛過一驛,驛騎如星流。平明發(fā)咸陽,暮及隴山頭。”正是這一情形真實、生動的寫照。郵驛是專門傳運官方文書的,不負責私人信件的收遞。為通信,有權勢的達官貴人們自己辦起私郵,而一般的官員和老百姓只能托人捎帶書信。
唐代,通常乘驛日行6驛(約180里),乘傳日行4驛(約120里)。如若貶降官員,須日馳10驛以上。如遇緊急軍情,驛馬每日奔跑300里。
丁晨:“國之血脈”說驛運
橫塘驛站位于胥江和大運河交界處,是蘇州通往石湖、太湖等地的水路要隘。原是一座水陸驛站,為古代傳遞官府文書以及往來官吏中途歇宿之所,現(xiàn)僅存一亭。
唐宋時代除陸驛外,水驛也大大發(fā)展,郵驛完善、成熟和發(fā)展到了一個黃金時代。元代全國驛站星羅棋布,郵驛脈絡貫通,其規(guī)模和制度得到空前的發(fā)展,超出當時世界的水平。明、清驛政也曾經為朝廷管理大一統(tǒng)的幅員遼闊的國土發(fā)揮了重要的作用。然而近代以來,西方郵政制度和技術沖擊,中國傳統(tǒng)郵驛制度的種種弊病漸漸暴露。明清以來驛遞之疲,千瘡百孔,百弊叢生。光緒三十二年(公元1906年)設立郵傳部,興辦新式郵政呼之欲出。此后,原有的驛站相繼被裁撤,古老的郵驛制度最終走向衰亡,代之而行的是現(xiàn)代的郵政運作制度。
驛運制度被一些史學家稱為“國之血脈”。明代學者胡纘宗在《愿學編》一書中曾經指出“今之驛傳,猶血脈然,宣上達下,不可一日緩者”。當時的兵部也曾多次強調:“驛遞,天下之血脈也……血脈之關通必賴郵傳之遞送也。”偉大的中華文明在世界民族之林,能歷久不衰,煥發(fā)出勃勃的生機,與一個健全的、完整的、大一統(tǒng)的郵驛系統(tǒng)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。
本站部分內容收集于互聯(lián)網,如有侵犯您的權利請聯(lián)系我們及時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