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會昌五年,李炎在他登基后的第五個年頭,毅然下令毀佛鑄錢。揚州節(jié)度使李坤率先鑄造背有“昌”字的開元通寶錢進呈,朝廷下令各地仿鑄,并于錢背添鑄各自州名以便檢查。這種背文記地名的開元通寶俗稱會昌開元。
會昌五年,李炎在他登基后的第五個年頭,毅然下令毀佛鑄錢。他規(guī)定西京(長安)只留寺廟四座,東京留兩座,其余的一律拆毀,僧人還俗,沒收寺院良田,和尚尼姑們遣回原籍,從事生產(chǎn)。把寺院內(nèi)的佛像,僧尼缽盂、鐘磬、用具統(tǒng)統(tǒng)砸碎,化銅鑄錢。揚州節(jié)度使李坤率先鑄造背有“昌”字的開元通寶錢進呈,朝廷下令各地仿鑄,并于錢背添鑄各自州名以便檢查。這種背文記地名的開元通寶俗稱會昌開元。這在全國引起很大震動,大部分信佛的人都不滿意,但社會上的財富增加了,貨幣流通暢快,人民生產(chǎn)、生活安定了,也就逐漸得到了全國大多數(shù)老百姓的擁護,毀佛鑄錢也使李炎成為歷史上的一位明君。
會昌開元已經(jīng)發(fā)現(xiàn)的背文計23種,有“昌、京、洛、益、藍、襄、荊、越、宣、洪、潭、兗、潤、鄂、平、梓、興、梁、廣、福、桂、丹、永”。其中“平、桂、丹、?!鄙僖?,“永”字尤罕見。會昌開元比官爐開元錢略小略輕,銅色較紅,制作較粗陋,其鑄地廣,地名多,欲全部收齊頗不易。
“開通玄寶”是唐代最后一種錢,直徑2.2厘米,大小和乾元重寶小平錢相似,錢文隸書,光背無文。據(jù)史書記載為桂陽錢監(jiān)所鑄,數(shù)量極少。因其錢文為“玄寶”,一般認為是功德錢,是為討信佛的唐懿宗歡喜所鑄。
開元通寶是唐朝時期的主要流通貨幣,鑄行了近三百年,時間長,數(shù)量大,版別也較多,但絕大多數(shù)為小平錢,大錢非常罕見,也有爭論。據(jù)《新唐書·食貨志》記載:唐德宗建中初,掌判度支(財政官員)趙贊采連州(今廣東連縣)白銅錢大錢,一當十,以權輕重。這里說的當十大錢,未見過實物。陜西去年曾發(fā)現(xiàn)一種開元通寶大錢,徑長3厘米,不是新出土的,銅質(zhì)非今日所見之白銅。在《歷代古錢圖說》中有一種唐代開元大錢拓本,錢徑4.2厘米,錢文筆畫清秀,隸書體,不知是否為史料中所說的白銅大錢。關于開元大錢應進一步研究。
所有今天我們重點來了解開元通寶罕見版。開元通寶罕見版是唐朝的錢幣,有著悠久的歷史。因此,開元通寶罕見版成為眾多藏友熱情追捧的對象。開元通寶的價格“開元通寶”背右“武”,成交價格RMB 3680,成交時間2016-05-17 。直徑:24.86mm,重:3.7g 上面就是有關于開元通寶的介紹。
會昌開元背字稀有度排行 所謂的會昌開元背字指的是它屬于會昌開元通寶的這個范疇,在背面位置有融入文字,所以它必須要滿足所有開元通寶的共同屬性,必然為圓形方孔錢,正面位置有寫著開元通寶等字樣。
其實銅錢開元通寶值多少錢并不是最重要的,它代表的歷史和古文化更得人寵愛,投資收藏品可以收獲到價值又能收獲到知識。
遲至宋初仍有“開元通寶”在鑄造,如清源節(jié)度使陳洪進一方面清源不鑄宋廷錢幣以示其獨立性,另一方面清源鑄造開元錢又可在宋、吳越境內(nèi)和海外貿(mào)易中通行無阻?!伴_元通寶”至此已融入中國文化之中。
雖然唐玄宗李隆基曾使用開元作為年號長達29年,但開元通寶錢仍然不能稱為是年號錢。開元通寶“形”延續(xù)了自秦以來的方孔圓錢,“制”基本延續(xù)了漢以來的五銖錢重。因此開元通寶被稱為我國貨幣史上三大錢系之一。
),錢文書體隸書八分開,史稱八分書。唐律規(guī)定私鑄銅錢者為罪,而鑄金銀錢者不予追究。通過大量出土實物和史料證實,唐代的金銀“開元通寶”錢為宮廷所鑄,其主要用途是用于游戲、賞賜、撒帳,以及洗兒。
開元通寶罕見版 開元通寶罕見版背九月
接下來給大家介紹兩枚罕見的開元通寶,看看你收藏有嗎? 開元通寶罕見版 背九月一星錢是開元通寶罕見版,開元通寶除了基本的光背規(guī)制以外,還有不少背鑄各種紋式之品?! ∵€有圖中這一枚,該錢幣為“開元通寶”,直徑:2.3cm。
開元通寶價值多少 開元通寶圖片及分類
正因如此,開元通寶成為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東西。銅制的開元通寶價值不高,卻種類繁多,多達23種,而價格從幾元到幾千元不等。了解開元通寶圖片及價格后,我們不難看出它的價值。
開元通寶投資收藏風險大嗎 開元通寶市場價格分析
收藏開元通寶這一古錢幣,對大多數(shù)人而言,是具有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性的。有的開元通寶價格在三到五元左右,適合大眾進行收藏。品相與類型上檔次一些的開元通寶,價格則是在一千元左右了。
開元通寶錢文書寫由誰題寫 開元通寶錢鑄造特點是什么
淮南節(jié)度使李紳在揚州于開元錢背加鑄“昌”字以記年號;各州錢爐均于錢背銘以州名,此類加鑄背文之開元通寶錢通稱“會昌開元”。因鑄地廣、數(shù)量多,而且罷會昌錢后各地均仍有鑄造。